巴沙魚這么便宜,是用飼料喂出來的吧?
所屬分類: 品牌動態(tài)
2021-10-29
今天我們講講吃魚。我們?nèi)A夏民族有悠久的吃魚史,傳統(tǒng)上最常吃的是鯉形目“六大金剛”——北方以鯉魚、鯽魚為主,南方則以“四大家魚”青魚、草魚、鰱魚、鳙魚較為常見。
但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在無論是火鍋店里的魚片、川菜館里的酸菜魚、食堂里的炸魚排,還是超市里的冷凍魚柳……主角往往都是“巴沙魚”。
這種存在感十足的巴沙魚,到底是何方神圣呢?而且一般30塊一份的外賣就能吃上巴沙魚,這魚這么便宜,不會是用飼料喂出來的吧?
巴沙魚到底是什么魚?
市面上的“巴沙魚”,主要指兩種鯰形目淡水魚——低眼無齒(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)和博氏無齒(Pangasius bocourti)。這兩種魚原產(chǎn)東南亞的湄公河流 域,體型和習性相似,上世紀90年代引入國內(nèi)養(yǎng)殖。而“巴沙”是它們的越南語名字,意思是“三塊脂肪魚”,一聽就知道是條大胖魚。
巴沙魚最初在國內(nèi)成名,不是在食用魚界,而是在觀賞魚界。上世紀90年代的熱帶魚市場,總有一類被叫做“藍鯊”或“虎頭鯊”的大魚,在魚缸里悠然游弋,頗有幾分鯊老大的氣勢。當年國內(nèi)熱帶魚市場上大魚不多,外表唬人的“藍鯊”挺受歡迎,常被土豪養(yǎng)在大缸里充門面。
后來選擇多了,大家又知道這“藍鯊”跟鯊魚八竿子打不著,只是個當菜吃的鯰魚,它們才漸漸過氣。
所以,你也別怪你家貓老喜歡扒拉魚缸,養(yǎng)一個鲇魚在里面,你不饞,它還不饞嗎?
這兩種巴沙魚被包裝成“鯊”,確實有幾分資本:它們身形長而粗壯,體長可超過50厘米。尾鰭大而開叉,三角形的背鰭高高挺立,眼睛大,嘴巴大,須子少。
比起頭大身小、滿嘴胡子的本土常見鯰魚,比如鯰魚(Silurus asotus)和大口鯰(Silurus meridionalis),巴沙魚看起來精神多了,甚至還挺有氣質(zhì)。
為什么巴沙魚這么便宜?
與精悍的外形匹配,兩種巴沙魚都是鯰形目中的運動健將,游速很快。只是名字里的“無齒”,透露了它們的佛系本質(zhì):巴沙魚在野外以吃素為主,性情溫和,很少攻擊其他魚類。由于沒有牙,它們像我國吃貨熟悉的鯉魚、鯽魚一樣,主要靠喉嚨里的咽喉齒磨碎食物。
巴沙魚身體皮實,生長快,一年最多可繁殖兩輪,對水質(zhì)要求也不高。這也是為什么巴沙魚這么便宜的原因。
但有一點挺麻煩:身為熱帶魚的它們非常怕冷,水溫低于16℃就停止進食,低于10℃就會凍死。因此在我國,巴沙魚養(yǎng)殖主要限于廣東、廣西和海南(幾乎干掉了“前輩”羅非魚的養(yǎng)殖產(chǎn)業(yè),并把它們擠成了入侵物種),而且在兩廣大部分地區(qū)無法露天過冬。目前全球巴沙魚的生產(chǎn)中心,仍然在越南,而我國是第一大進口市場。
順便一提,巴沙魚在湄公河老家,還有個拉風的大哥——巨無齒(Pangasianodon gigas),俗稱湄公河巨鯰。它有過長2.7米、重293公斤的捕撈記錄,是迄今確認的最大純淡水魚(洄游入海的鱘魚不算)。
巨無齒個頭雖大,卻和巴沙魚一樣吃素為主,并非傳說中的“吃人河怪”。目前它們已是極危物種,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正在進行人工繁育。
下一條: 超市幾塊錢一大包的巴沙魚,能放心吃嗎
相關(guān)資訊
2024/12/25
2024/12/24
2024/12/17